当前位置: 首页 经验资讯 文化经验 安塞腰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安塞腰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更新时间:2023-05-16 01:54:34

1、安塞腰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安塞腰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民俗舞蹈,这种舞蹈可以由几人或者是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气势磅礴,表现力十足,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舞”。安塞腰鼓的形式和发展,和当地的民俗、历史、地理环境等都是分不开的。

  安塞腰鼓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腰鼓是在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中传统的鼓舞形式,也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影响力较大的舞蹈之一,它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末期,由于灾荒和农民起义的缘故,安塞人烟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徙过来,将横山的腰鼓也带到了此地。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它最开始是古代军旅中用来增强军中士气、传递情报的工具,在这里主要是用来表现丰收的喜悦。安塞腰鼓击鼓声密集,步伐强悍有力,阵势变换之间尽显男子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

  安塞腰鼓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其鼓声、舞姿而备受国内欢迎。在1986年时,安塞腰鼓就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的最高荣誉大奖,曾先后在第11届烟云灰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进行表演。

2、安塞腰鼓引用杜甫的诗有什么作用

  1、安塞腰鼓引用杜甫的诗的作用是表现内心的宁静,向往美好,心中的豪壮。

  2、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3、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的鼓舞形式,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了黄土上的狂飙,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农民的朴素而浩方的性格。那么,大家对于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安塞腰鼓的历史溯源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

  安塞腰鼓的艺术形式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路鼓”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安塞腰鼓”作为陕北高原特有的陕西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它那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因此,安塞腰鼓也被称之为安塞三绝之一。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 功效 作用 禁忌 保健 价值 分享

实用工具